生产战列舰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:基地扩建至区域7解锁战列巡洋舰生产权限、拥有对应战舰蓝图、建造前置设施如战列舰船坞设备。战列舰作为大型舰种,其生产过程涉及资源调配、生产线分配和蓝图研究等多个环节,需统筹规划基础资源与战略储备。
资源准备是生产战列舰的首要环节,需储备大量金属、晶体及重氢资源。中型工程舰搭配仓库舰能显著提升采集效率,建议将采矿平台建设在优质资源点以确保稳定供给。工业区的舰船生产线需提前升级,主力舰生产线与超主力舰生产线需保持同步发展,避免出现资源倾斜导致的产能失衡。
蓝图获取是生产战列舰的关键前提,主要通过研究档案或特殊活动获得。ST59级防御战列巡洋舰可通过未央资助计划保底获取,而新君士坦丁大帝级等稀有型号需通过蓝图研究概率获得。已拥有的蓝图可通过技术值强化提升属性,但需注意技术点仅对特定型号生效,不可跨舰种通用。
实际生产阶段需合理分配港区容量与指挥值。每艘战列舰会占据较大军事港口容量,建议提前扩建通用港口并规划舰队编制。生产过程中可消耗预制模组缩短建造时间,但需平衡加速资源与常规发展的关系。完成建造后应及时进行武器系统改装,优先强化装甲系统与主炮系统以发挥战列舰的核心优势。
战列舰的后续维护需依赖前哨站对接功能,通过与矿物采集站或工业加工站对接可降低维护成本。在舰队编组时需注意战列舰的站位特性,ST59级可通过策略调整为前排,而永恒风暴级等中排舰种需搭配护卫舰群保护。合理的战术部署能使战列舰在攻城战与舰队对抗中发挥最大效能。